科技金融在线 | 2025-08-22
“2025年新存款,年化8.5%”、“银行背书,稳赚不赔”、“由于信息差,很多人还不知道”,……
最近,社交平台上宣传2025年新存款的视频刷屏了,主播们拿着统一的剧本,一字不差反复灌输。
这样的宣传让不少人蠢蠢欲动,评论区不少人留言,有的咨询该金融产品投资途径,也有的询问高收益产品是否有风险。
什么样的“理财神器”,不但收益远高于普通存款,还能由银行背书?
调查发现,这种被包装成“新存款”、“高收益”的产品,其实是一种名为“保费融资”的理财方式,就是一种保险,它像一把金融杠杆,既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风险。
想要弄明白其中的门道,得从它的运作逻辑、收益来源和潜在风险说起。
借钱买保险的“杠杆游戏”
投保人在投保的时候仅交一部分的保费,然后将保单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用贷款的钱支付剩下的保费。
业内称这为融资保单,也叫保费融资。
保费融资的操作中涉及三个主要参与者:
即投保人、银行和保险公司。
简单来说,就是投保人向银行借钱买保险,然后用保险的收益去偿还银行的贷款。
你只需付一部分“首付”(通常是总保费的10%-20%),剩下的保费向银行贷款支付,同时把保单抵押给银行作为担保。
根据市场上的利率来看,保险公司承诺的保单收益往往会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通过保费融资,投保人就能赚取保单收益和贷款利率的息差。
看起来是不是挺好的?
不过你要是钱不多,就千万别问,一问就是香港保险,二问就是起点1000万。
说白了,这是给高净值客户准备的,不是普通人的。
1000万保单
我们以1000万保费的港险为例,对于这种大额保单,保险公司会给出一个优惠方案,为了好计算,我们以85折为例,投保人只需要支付850万。
200万本金
这850万也不需要投保人自己出,银行会根据这张保单首年现金价值,给出一个贷款方案,比如银行出650万,投保人最终值需要支付200万。
银行贷款
银行会一次性收取贷款手续费,按照2%计算就是13万;其次就是贷款利息,如果利率是4%,贷款10年利息是260万。
保单收益
第10年末,如果这张保单的现金价值是1300万。
那么这张保单的收益就是:
现金价值-贷款金额-利息。
计算下来就是390万。
净收益
投保人的净收益就是:
保单收益-本金-手续费。
结果是177万。
折合年化单利8.85%!
怎么样?看完是不是非常惊讶!
这里的核心逻辑是“套利”:保险公司承诺的保单收益(比如6%-8%)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比如3%-5%),中间的息差就是利润。而且因为用了贷款,你的本金被放大,收益也随之翻倍。
收益从哪来?三个“差价”决定赚不赚钱
这时候,肯定有人问了,天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不会又有什么坑吧?
保费融资的收益不是凭空来的,而是由三个“差价”共同决定,少了任何一个,盈利都可能泡汤,还可能把家底亏光。
首先是保单收益与贷款利率的“利差”。
这是最核心的利润来源,比如保单年化收益7%,银行贷款利率4%,中间3%的差价就是基础利润。但这个差价并不固定:如果保单收益低于预期,或者贷款利率上涨,利差会缩小甚至变成负数。2021年香港市场曾出现过贷款利率从2%飙升到5%的情况,不少人因此从盈利变成亏损。
其次是汇率波动的“汇差”。
目前保费融资多涉及香港保险,保费通常以美元计算,而银行贷款可能用港币。如果港币兑美元贬值,相当于你要用更多港币才能换够美元交保费,成本会悄悄增加。比如贷款时1港币能换0.13美元,一年后只能换0.12美元,仅汇率波动就可能吃掉1%的收益。
最后是时间带来的“增值差”。
保单收益需要长期持有才能兑现,前面提到的11.87%年化收益,是持有3年的结果;如果只持有1年就退保,保单现金价值可能还不够还贷款利息。大多数产品需要持有6年以上才能看到明显收益,短期操作几乎必然亏损。
风险藏在哪?三个“雷区”可能让你血本无归
保费融资的风险和收益一样“杠杆化”,看似小概率的波动,都可能被放大成大损失。
其一,分红不达标风险。
保险产品的收益,大多是保险公司的“预期分红”,而非保证收益。这些分红依赖保险公司的投资业绩,若市场大跌、债券违约或房地产低迷,实际分红可能砍半。比如某香港保司2023年实际分红率仅为预期的60%,直接导致投保人收益缩水40%。
其二,贷款利率波动风险。
贷款合同里通常写着“利率随市场调整”,这意味着银行有权随时加息。香港银行贷款利率都会随着美元加息而提高。一旦贷款利率大于保险产品收益,就不仅赚不到额外的利息差,反而会让投保人陷入亏损的境地。
2023年美联储加息后,香港美元贷款利率从2%涨到6%,而同期保单收益仅5%,很多人不仅没赚到钱,还要倒贴利息。
其三,保单提前退保风险。
如果中途急需用钱想退保,麻烦就大了。保单前几年现金价值极低,中途退保,可能还不够还贷款本金,更别说利息。这时候银行会强制退保抵债,你不仅血本无归,可能还欠银行钱。
提前退保肯定有损失,保费融资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把退保的风险扩大了,
普通人能碰吗?先看三个“门槛”
保费融资更像专业投资者的工具,而非大众理财选项。如果你非要尝试,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有没有“抗亏”的本钱?
这类产品最低门槛通常是100万美元,且需要长期锁定,一旦亏损,不能影响日常生活。
2、懂不懂“汇率和利率”?
要时刻关注美联储政策、港币与美元挂钩机制,否则可能踩中利率飙升的坑。
3、能不能“持有10年以上”?
短期波动是常态,没有长期持有的耐心,很可能变成“高位接盘”。
从当前经济环境看,美元也在进入降息周期,银行贷款利率也会相应降低,会产生更多套利空间。这也是今年此类产品突然又火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保费融资听上去很吸引人,而且从产品运营逻辑上也确实能够帮助投保人放大收益,但是背后蕴含的风险也不要忽视。
说到底,世上没有“低风险高收益”的好事。保费融资就像在钢丝上套利,走得稳能赚差价,一步踩错就可能掉下去。对普通人来说,与其盯着那些“年化10%+”的宣传,不如选择更稳妥的理财方式——毕竟,保住本金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