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信社 | 2025-09-10
来源:财信社
当吉林的宣女士五年前走进建设银行网点时,她从没想过这场“稳健投资”会以一场漫长的维权拉开序幕。
360万元积蓄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后仅回款24万元收益,本金杳无音信。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银行单方面发布公告宣布延期兑付两年,而当初销售时承诺的“到期兑付”言犹在耳。
“我能接受市场波动导致的亏损,但到期不还本金完全违背了契约本质!”她在银行大厅的质问视频,揭开了百万级理财爆雷的冰山一角。
这场风波的致命症结在于一道本应保护投资者的防线——双录(录音录像)证据的离奇消失。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银行必须应客户要求提供销售过程记录。
然而当宣女士要求调阅证明银行曾告知延期风险的关键录像时,银行以“需上传监管机构”为由拒绝出示。
“我敢用性命担保,双录里绝对没有提过‘延期’两个字!”她的控诉直指行业潜规则:金融机构既把双录当作合规免责的盾牌,又在纠纷爆发时将其锁进黑箱。
事实上,上海法院早已有过判例:某银行因未双录且承诺收益,最终被判赔偿投资者90%损失。这证明双录缺失足以成为维权者的法律利器。
宣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
郑州一起涉案金额惊人的诈骗案暴露了更深层危机:银行员工通过“飞单”销售非银行代销产品,而内控系统形同虚设。2023年数据显示,仅上半年类似案件就达17起,超5亿元资金被卷入漩涡,其中80%的爆雷集中在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产品普遍存在底层资产黑箱。
宣女士的产品实际为某信托公司发行的二级市场投资品,近期市场波动导致净值崩塌,但资金具体投向哪些股票、债券或衍生品,投资者至今无从知晓。
监管层显然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规征求意见稿,剑指行业痼疾: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将“业绩比较基准”包装成“预期收益率”,必须醒目提示“不构成收益承诺”,并披露测算逻辑与底层资产关联。央行则在货币政策报告中直言警示:“资管产品无法同时兼具低风险和高回报”——这句话像一记警钟,震碎了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最后幻象。
血泪教训催生出自救法则。
对于投资者而言,双录环节需化身“人形记录仪”:主动追问“最坏情况下本金损失概率”并自行备份录音;警惕“稳健型”“固收类”的话术陷阱,要求书面确认资金投向及波动阈值;大额资金坚持“鸡蛋分篮”,50%配置存款国债兜底,余下再选低波动产品。
而最朴素的真理来自一位网友的总结:“在低利率与市场波动叠加的时代,保本为先,增值为辅。银行理财已非‘安全区’,投资者需以‘不信任为前提’,用证据链筑墙。”
宣女士仍在等待她的336万元本金。但她的抗争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正扩散至每个普通人的财富安全命题——当银行理财褪去“刚兑”金衣,唯有清醒认知风险、紧握法律武器的人,才不至于在风暴中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