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在线 | 2020-06-29
京东集团26日发布公告,称已与京东数科达成协议,将利润分享权转换为京东数科35.9%的股权,同时向京东数科增资人民币17.8亿元现金收购0.9%股权,上述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持有京东数科36.8%股权。
这意味着2016年刘强东将京东数科(以前叫京东金融)剥离京东集团之后,又再次将其收归集团旗下。企查查显示,6月22日,刘强东已经接替余睿出任京东数科董事长,而章泽天从董事会名单中退出。
以17.8亿元收购0.9%股权测算,京东数科目前估值已接近2000亿元。而当初剥离京东数科之时,其估值仅为500亿元。
不过根据京东集团公布的信息显示,自从京东数科2014年提供消费贷款业务,一直到2019年底,京东数科累计税前利润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京东金融
2014年,正是互联网金融热潮席卷神州大地之时,众多上市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也开始纷纷涉足其中。
从当时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P2P,代表平台有拍拍贷(如今改名信也科技)、宜人贷(如今改名宜人金科)等等,另一派主要是现金贷(消费贷),代表有趣店、蚂蚁金服的花呗和借呗等等。
当然,为了筹集对外贷款资金,在两大流派之间,也往往交叉开展业务,比如现在的乐信,当时还叫分期乐,也设立了P2P平台桔子理财。通过桔子理财募集资金,通过分期乐平台对外贷款。
此种模式的还有积木盒子与品钛,品钛对外贷款的资金一度90%都是来自P2P平台积木盒子。
京东开始涉足金融业务其实时间比较早,那就是在2012年从赵国栋手中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现在的京东支付)。
(赵国栋拿着京东给的钱收购奥马电器,玩起了P2P和资本运作。众所周知,很多搞P2P的下场比较惨,搞资本运作的也很惨,于是后来赵国栋一人身肩两大惨。)
严格意义上,京东下场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从2013年下半年才开始。
2013年9月,京东“首席会计”陈生强出任京东金融CEO,开始负责京东金融团队的组建与业务发展。而正式开展业务则是到了2014年。
早期京东金融也是提供贷款服务,包括个人消费贷款和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简单点说就是为购物的个人提供贷款分期,对急于想拿到回款的商户提供贷款服务(众所周知,京东商城这种自营模式与商超类似,商家想拿到销售回款都要等上3-6个月)。
除此之外,京东金融还上线了基金、保险、众筹、证券等业务,不过这些业务属于武林中的小众流派,产品营收规模基本都是聊胜于无。
2016年,京东金融开始涉足财富管理业务,就是东家财富。按照京东金融的介绍,东家财富核心成员来自多个金融领域,拥有专业的投资能力、丰富的投资经验及敏锐的风控意识。
专家团队再强,如果没有踩雷,那简直就不算一家合格的财富管理公司,所以,东家财富最终还是踩雷了。今年5月,其代销的“东方价值基金”私募基金产品出现了无法按时兑付的情况。
如果没有此次踩雷,人们还真的不知道京东有这么一家公司呢。
在2018年12月,迎着全国P2P的暴雷潮,京东金融上线了名为“和丰网贷”和“旭航网贷”的P2P产品,运营主体分别是北京和丰永讯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及京东旭航(厦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有限公司。
这真是应了鲁迅的那句话: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人们猜测此时京东金融上线P2P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拿到“网贷牌照”。2017年11月16日,厦门市金融办对5家拟备案的P2P企业予以公示,京东旭航就在名单之内。
不过众所周知,后来热热闹闹的网贷备案也偃旗息鼓,彻底取缔P2P成为主流。
剥离
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宣布拿到66.5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中国嘉实投资(China Harvest Investments)和中国太平保险(China tapping Insurance),约占京东金融14%的股权。以此测算,京东金融投后估值约为475亿。
这边办喜事,隔壁办丧事。
就在这个月,还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进程的事件,2016年1月,警方正式宣布对e租宝立案调查。互联网金融第一大案震惊了监管层和不明真相的群众,e租宝老板丁宁仅仅给情人张敏的“小费”就有7个亿。当然,这都是e租宝投资人的钱。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各种监管政策纷至沓来,此前对行业的鼓励与默许来了180度大转弯,风险整治成为主流。
京东在财报中开始强调互联网金融监管风险,“虽然京东金融已经采取了谨慎的措施,以遵守适用于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法律法规,但政府部门可能会在未来颁布新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我们不能向您保证,京东金融的任何服务产品或做法不会被视为违反任何中国法律或法规。”
2016年三季报中,京东披露将剥离京东金融。依照协议,京东集团将出让其持有的68.6%京东金融股份。京东集团获得大约143亿元人民币现金的补偿以及未来在京东金融的利润分享权,就是一旦未来京东金融累计税前利润为正时,获得其税前利润的40%。
按照500亿的估值计算,143亿元正好是28.6%的股份,加上40%,正好是68.6%。
2016年年底,蚂蚁金服的估值是750亿美元,大约是5000亿人民币,是京东金融的10倍。
根据协议安排,未来京东集团仍然可以将利润分享权转换成京东金融40%的股权。而如果京东金融进行IPO,京东集团有权获得这40%股权的一次性付款收益。
整个交易,在2017年年中完成,京东金融从京东集团剥离了。
虽然京东金融从京东集团剥离出去了,但是刘强东仍然拥有京东金融多数表决权,牢牢将其掌控在自己手中。
2018年9月,京东金融改名为京东数科。京东金融称,“我们认为‘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出我们公司的定位。”
其实这两年掀起一大波互联网金融企业去“金融”标签,贴“科技”标签的改名潮,比如拍拍贷改名信也科技,宜人贷改成宜人金科……,大家一夜之间都普遍认为“科技”更能体现自己的定位了。
惨淡的营收
虽然京东集团享有40%的利润分享权,但是等到京东金融都已改名为京东数科了,其实这些年累计税前净利润仍然亏损。京东集团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分到税前利润的喜悦。
这似乎与人们对此类公司的印象大相径庭。
2017年蚂蚁金服税前净利润就突破了百亿,达到130亿,2019年财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大概是170亿左右。再想想那些“后浪”们,每年动辄也是几亿十几亿的利润。
靠着京东商城大树的京东金融咋就这么惨?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熟悉京东商城与京东金融之间的交易结构,你会发现与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
2015年10月,京东白条ABS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第一期规模为8亿元,12月发行第二期,规模为12亿元。
ABS全名叫“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不明就里的人以为是京东金融发行的。但其实项目的原始权益人和资产服务机构都是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与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京东金融),没有一毛钱关系。
我们来看看花呗的ABS,原始权益人和资产服务机构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蚂蚁金服持有蚂蚁小微100%股权。
也就是说,在京东商城上赊账买东西,提供贷款资金的并不是京东金融,而是京东商城自己。而在淘宝上贷款的,是蚂蚁金服,而不是淘宝。
同人不同命。京东金融与蚂蚁金服在集团内的地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后来京东金融终于分得一杯残羹,就是资产服务机构换成了京东金融,目前这一身份多为京东金融旗下的北京正东金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
像京东在招股说明书中所说,“与京东数科合作,定期将消费信贷产生的应收款项及应收贷款转移至证券化工具,将该等资产证券化。证券化工具其后以所转移资产作为保证发行债权证券予第三方投资者及京东数科。”、“京东数科及其他第三方投资者担任资产服务机构并于该等交易中购买证券化工具的次级层证券。在相关消费者未能按合约支付到期款项时,投资者(包括京东数科)对我们并无追索权。”
京东金融对于京东商城就像一个路人甲,或者还赶不上一个路人甲,因为京东金融还必须无条件接收个人的逾期贷款。
当消费者在京东商城上提出贷款需求的时候,京东金融的作用只是提供信用风险评估及还款管理服务(催债),促成贷款的发放和偿还,而并不参与到放贷环节。消费者每月归还的部分服务费作为报酬支付给京东金融。
而且京东金融“有义务”按照账面价值购买逾期的个人消费贷款,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及2019年12月31日,京东集团转让给京东金融的逾期应收款项总额分别为4.97亿元、2.42亿元及1.89亿元。
所以,在京东的财报上,不用计提坏账准备,因为后面有一个接盘侠。
总结起来京东金融就是三个职能:1、帮助发行京东白条ABS或者ABN,收点手续费。2、可以购买京东白条的ABS或者ABN,收点利息。3、无条件接收个人逾期贷款,帮助去催债。
这部分收入大概是多少呢?
运营此类业务的是京东金融的重要子公司——北京正东金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2016-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亿元、2.4亿元、3.8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6.7亿元、6.87亿元、147万元。2019年前三季度,正东金控营收4.31亿,净亏损2.82亿。
正东金控旗下还有重庆两江新区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京东同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上海邦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汇正(厦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
此外,京东集团还会将自营业务平台的企业消费者购买所产生的应收款项,按照有追索权或无追索权的方式转让给京东金融,京东金融按照账面价值收取一定比例的保理费。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转让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为1.679亿、13.88亿、0亿,转让的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为15.84亿、98.54亿、245.86亿。
这部分属于京东金融的保理业务,主要通过正东金控旗下的上海邦汇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来运营,产品就是“京保贝”、“京小贷”。
除了这些,京东金融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京东支付。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京东集团向京东数科支付的第三方支付费用分别为7.93亿、10.55亿和12.85亿。这应该算是京东金融最大的收入来源了。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曾经称,京东金融的金融科技是全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全球少见”。与为自营金融业务服务的公司不同,与IBM这些提供金融“外包”服务的公司不同,京东金融模式下的企业服务和金融机构,必须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能够为金融机构带去增长的业务和增量收入,在为金融机构共同创造增量业务的过程当中,实现与金融机构的价值分享。
当然,很多改名金融科技的企业其实大概意思也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与金融机构实现价值分享的业务叫“助贷”。
尾声
6月5日,被冠以“小京东”之称的达达集团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算是京东系分拆上市第一股。
如今不到一个月,改名京东数科的京东金融再次回归到京东集团旗下。今年2月份,刘强东刚刚卸任京东数科董事长一职,4个月后又卷土重来,出任董事长。媒体猜测一切都是为了京东数科上市而来。
不过以目前的业绩,京东数科到底能帮刘强东撑起多大的排面呢?